在职教赛道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李登万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始建于1959年,是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9年入列全国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建校60余年来,学校牢记党的嘱托,扎根重装,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60余年来,万千“工程”学子不忘初心,技能报国,助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党建+”赋能双融双促双提升
立足西部,服务重装,党旗所指就是学校前行的方向。学校党委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按照“党建强引领、思政强实效、组织强基础、文化强创新”思路,明确在“双高”建设任务中提出构建“党建+”的立德树人格局,赋能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双提升。
学校深耕重装,高擎党旗守初心。建校之初,时任国家领导人视察德阳工区时留下“先建校后建厂,先培养人才后生产产品,实行厂校一体”的殷殷嘱托,就是一个红色烙印,烙进学校育人的初心。党委在教研室、产学研平台、学生社团建立师生融合党支部或党小组,全部为“双带头人”,培育出在全省推广的“三思三有四创优”工作法。
学校紧跟国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对接四川制造业“贡嘎培优”和“珠峰计划”,构建了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数控技术和焊接技术为引领的专业群建设体系。继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后,2021年新能源汽车技术、旅游管理两个专业群入选四川省A档高水平专业群,学校也入选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和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
“破”“立”并举促进教师评价改革
学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所在城市因三线建设而兴,“三线精神”是流淌进学校血脉的营养,给“破”“立”并举的改革注入动力。学校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提升计划”“招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等计划实现破“五唯”的载体优化;创新“平台聚双师、项目融双师、机制强双师”模式,构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通过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完善教师教学竞赛机制、成立名师工作室雁阵引领等措施,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师生和学校一起成长。2020年以来,建成国家、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1个,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特等奖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个、“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四川省技术能手”8人,学校获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五个“三”助力学生人人出彩
学校坚持服务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五个“三”,增强新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学生人人出彩。
实施“三个对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推进“三个进入”,教师进入平台,学生进入项目,教学进入现场。优化“三教”改革,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组建创新型教学共同体。“三新”引入教学,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开发典型产品库、工艺技术库、教学案例库。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施“辅导员+班导师”制,建立技能学分积累转换机制,落实落细十大育人体系建设。
五个“三”深化学校两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制造业“1221”和产学研一体化“1331”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机械创新设计、增材制造等19个“大国工匠”班;建设校外实训基地156个,重大技术装备材料成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立项建设名单;先后与中国二重、中国航发北京航材院等共建航空材料检测、高温合金切削、工业机器人、冲压发动机先进制造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科技汇智平台德阳军民融合中心等4个技术创新平台,汇聚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180人;“大国工匠”“四川工匠”牵头,校企联合组建26支“能工巧匠”培养团队。技能的提升让毕业生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挑战,师生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就业质量持续攀升。学校获评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和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建校6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人才,涌现出了“改革先锋”刘永好、“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奋力跑出职教赛道“加速度”,打造扎根重装的高质量西部职教样本。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登万)
(消息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9/29/content_614672.htm?div=-1)